對極地微生物的科學探索,將有助于人類探究生命起源、地球運動等科學命題,推動基礎研究的進步
最近,南極出現“西瓜雪”的新聞引發熱議——南極某地的皚皚白雪竟然變成了粉紅色,像被染上了顏料。科學家分析,這種奇景與一種叫做極地雪藻的極地微生物有關。隨著氣候變暖,氣溫升高,這種微生物會呈現爆發式增殖,覆蓋冰雪表面,降低冰雪對陽光的反射能力,從而加速冰雪融化,擾動南極的生態平衡。
可見,小小極地微生物,卻是氣候的“晴雨表”,反過來也影響著當地的生態環境。對極地微生物展開充分的科學調查,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認知這些生物群落,通過分析它們和極地生態系統的關聯,更好地認識極地、保護極地。
從重要性來看,極地微生物的研究價值絲毫不遜于極地動植物。保護極地微生物資源,就是保護生物多樣性。
南北極有著世界上最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生存于這種極端環境里的微生物,相應具備了獨特的生物適應機制,它們往往具備嗜寒、耐鹽、耐壓等特性,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對極地微生物的研究,是人類探究生命起源、地球運動等科學命題的題中應有之義。
極地微生物的現實應用潛能也不容小覷。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已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以深海微生物為例,有的能分離鑒定出抗腫瘤、抗衰老、抗病毒的活性化合物,有的能對石油污染環境進行修復,有的可提取出酶,用于輔助生產洗衣粉。成長于極端環境下的極地微生物也逐漸顯露出相似的優勢,隨著研究日漸深入,它們有望在海洋藥物、生物農藥、環境保護、生物技術等領域一展身手。
近年來,我國加快海洋強國建設步伐。作為極地研究重要內容的極地微生物資源的科學研究和保護工作也需要進一步強化,為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打造可持續海洋生態環境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強化極地微生物資源研究與保護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搭建更廣闊平臺。同時,也要做好極地研究的科普工作,讓更多公眾了解極地微生物保護的重要意義。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國科研人員就遠赴寒冷嚴酷的南北極,從海洋、冰川、湖泊、陸地等環境采集微生物樣品,截至目前已分離出了近萬株極地微生物。這為我國做好極地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前不久,隸屬于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極地微生物種質資源庫正式上線,將建設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南北極微生物資源保藏庫和共享利用機構。用戶既能查詢極地微生物菌株的詳細信息,還能享受極地菌株保藏、鑒定等服務。利用好已有的重要科學成果,讓更多極地微生物資源信息公開、服務共享,相信全社會將更加重視、珍惜極地微生物資源。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2日 19 版)
(責編:牛鏞、胡永秋)